发布日期:2025-02-18 22:56 点击次数:134
一. 观点总结:
1. 从偏长周期的视角来看,无论对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贸易冲突的影响应该是趋于减弱的。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持续提升,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产业能力、科技创新水平以及持续竞争力在提升。只要这些逻辑不被破坏,外部因素并不能造成对中国市场的本质冲击。
2. 美国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并没有导致中国丧失在这些领域的产业能力,反而激发起了全民斗志和投资信心。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打出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回击,提升了全球对中国产业能力的正确认知,对于引领市场预期变化也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
3. AI领域的投资逻辑已经出现了切换,后续更多的是内在逻辑,投资驱动转为中国自身AI产业的大发展。
4.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创历史新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现了现象级作品,在服务消费领域里,好的供给往往能驱动新增需求,现象级作品本身是一个供给因素。
5. 历史极低的估值水平,叠加企业经营的持续改善,意味着内需板块是一个具有性价比的投资机会。部分好的内需板块有望迎来反转趋势,有望迎来业绩估值双击的机会。
6. 港股市场是资本进出较为自由的离岸金融市场,港股走强可以被理解为海外资金对中国的投票结果。后续港股可能会从大幅折价逐渐转向平价,甚至溢价。
7. 利用AI模型做量化投资去战胜并完全替代主观投资,至少短期内还看不到。基于人类智慧和人性认知等的判断在某些关键时刻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持续具备创造超额收益能力的主观投资者,一定是稀缺的资源,长期也是很难被AI替代的。
二. 窗口实录:
1. 如何看待关税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从偏长周期的视角来看,无论对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贸易冲突的影响应该是趋于减弱的。2018年的贸易冲突带来了全新的宏观分析框架,是一个大的变化的开始,但到六七年后的今天,贸易冲突已经被市场比较充分定价了,相关措施预计难以再对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总体而言,美国此前对华实施包括关税在内的诸多制裁手段,影响已经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也做出了比较好的应对。实际上,在过去5年的时间里,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持续提升,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制造业产业能力、科技创新水平以及持续竞争力在提升。只要这些逻辑不被破坏,其他更多的是一些外部因素,并不能造成对中国市场的本质冲击,更多是短期层面和情绪层面的扰动。
2. 如何看待美联储今年的降息节奏?
拜登在任期间,美国经济和股市都表现不错,通常情况下连任概率很大。但民众可能更加关心通胀感受,因此败选原因可能要归因到通胀治理效果不佳。特朗普上任之后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治理通胀。目前美国通胀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短期内自然很难看到降息这种偏刺激性的宽松宏观政策。
近期美联储议息会议不进行降息也是市场预期中的,主流市场预期认为需要观察下半年美国经济趋势,观察美国通胀是否有缓和趋势,并结合就业情况来判断美联储是否有降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从当前时点往后看,我觉得未来1-2个季度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在看到美国通胀出现比较明显的放缓趋势时,再去考虑降息的可能性。
3. 如何看待DeepSeek对国内市场的影响?DeepSeek出圈最利好哪个环节?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速度不仅超越了海外认知,也超出了国内预期。看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出现技术突破是很让人振奋的,以极低成本实现了较好的成果,显示中国在最领先的技术创新领域也逐渐具备了全球竞争力。
回头去看,美国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封锁,并没有导致中国丧失在这些领域的产业能力,反而激发起全民斗志和投资信心。DeepSeek对于大国竞争的意义其实大于它在产业层面技术突破的影响。2018年以来,大国竞争由贸易领域不断升级至科技领域乃至金融领域,在这样一场比赛中,中美似乎并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看好中国的声音也比较少。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打出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回击,提升了全球对中国产业能力的正确认知,对于引领市场预期变化也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
对于A股投资来说,DeepSeek的成功也是一个重要利好。股市反映的是市场预期,DeepSeek的成功可能是国与国之间竞争趋势的转折点。从这件事上可以确认,美国对于中国在先进领域的持续打压和围堵,基本上是无效的。反而中国在不断地加速突破,这在各个领域都会逐渐展开。向后看,2-3年内可能就会看到中国资产估值由折价转为平价甚至溢价的转折点。对于投资而言,DeepSeek带来的预期变化值得大家关注,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变化。
长期而言,DeepSeek的技术突破将带来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扩容,也必然会引领中国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国产化能力的提升,我们关注偏硬件方向和偏应用落地方向的投资机会。但当前国内人工智能产业商业化还处于偏早阶段,商业模式还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我们在投资中需要谨慎一些。
4. 今年AI行情的投资逻辑会有哪些变化?
关于AI的主题投资其实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但目前AI投资的内在驱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一年里,AI主题投资更多的受海外大模型等因素的影响,板块投资逻辑更多的是海外映射,要么是公司和核心大厂有合作关系,要么就是纯粹的主题性投资。但是现在开始,AI领域的投资逻辑已经出现了切换,后续更多的是内在逻辑,投资转为中国自身AI产业的大发展驱动。随着预期扭转,产业持续投资,叠加老百姓(603883)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大模型,国内的AI产业正在形成很好的正循环,预计将出现一些新的投资机会。预计AI产业链的相关投资将逐渐从偏务虚的层面向偏务实的层面去落地,逐渐向有业绩的方向去落地。AI投资有望出现由外到内、由虚转实的变化,但现在还处于转变的偏早阶段。虽然产业受益于大趋势是明确的,但落到公司层面上却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到底哪些公司真正受益产业发展还并不明确。
总而言之,AI产业的发展会蕴含一些新的投资机会,我们也会持续关注。但在当前时点下,我个人认为投资性价比也是需要大家权衡的方面。AI相关的投资机会是需要甄别的,潜在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考虑到公司层面的不确定性以及估值的提前反应,我个人认为AI投资机会的长期性价比还是需要谨慎考量的。
5. 今年春节期间国内消费的表现如何?
我们跟踪到的消费表现应该说是中规中矩,没有大超预期,但是表现也不差,是一个有量有价、但价尚偏弱的状态。
春节消费在结构上表现稍有分化,部分行业的感受会更好一些,比如说电影行业。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创历史新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出现了现象级作品。在服务消费领域里,好的供给往往能驱动新增需求。这部现象级作品本身是一个供给因素,如果春节档都是品质较差的电影,即使老百姓再有消费意愿,也可能不会释放这种消费潜力。我个人认为,中国在很多消费领域还缺少这些特别优秀的供给,所以消费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6. 今年消费可能会有哪些亮点?
从大致方向性判断来看,在政策方向明确、2025年全年经济工作目标也基本确定的情况下,经济保持回暖趋势的方向是明确的。那么,无论是遇到外部冲击,还是内部出现了新的困难,中央高层可能会相机决策出台一些逆周期调节政策来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比如说5%左右。我们认为2025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已经相对明确,如果我们向着这个增长目标去努力,国内物价有望出现温和回升趋势,也更利于形成一个比较良性经济循环。
在这样一个大方向的判断之下,商务型消费需求可能会率先出现企稳改善,民间老百姓自发型消费需求预计随后出现明显的改善。随着经济运转加速和经济活跃度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预期大概率会得到改善,那么消费和投资意愿也会提升,后续可能会出现消费升级的情况,可选消费领域或将有不错的表现。
7. 大概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为明显的基本面回暖呢?
从量的角度去看,其实2024年中国经济不算弱,在2023年的不低的基数之上,实现了5%的增长其实是不容易的。但由于价格端下降,名义GDP增速低于实际GDP增速,居民收入和企业盈利表现相对低迷,资产价格缩水其实是大的宏观背景的缩影,所以大家的感受不好。
现在看2025年,单从量的角度去考量的话,经济增长的压力并不大。国内经济和政策抓手更应该着眼于价,怎么把价格搞起来这个问题是比较紧迫的,这紧关乎百姓真实体感和企业盈利改善。
截至目前,虽然确实没看到特别大力度的新增政策出台,但我们要对后续政策发力保持一个乐观态度。价格预期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螺旋,所以价格预期扭转需要花费很大力气。目前国内价格下跌的持续时间基本已经创历史最长时间,价格端的形势比较严峻,急需政策发力去改变预期。
我们判断价格端会在2025年出现方向性变化,政策要把价格预期扭转过来是比较确定的。
8. 如何看前期下跌幅度较大的地产、医药、电力设备等行业?
这些行业各有各的下跌逻辑,有些是偏长期的逻辑,有些是中短期逻辑。如果是长期发展驱动上发生了变化,比如房地产领域,那可能面临一个长期商业模式改变。对于相当多的房地产公司而言,能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变化并生存下来,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房地产行业正在面临一个大的供给侧集中的情形。如果某家房地产公司成为最终存活下来的那一个,可能反而会有不错的发展机会。现在市场对很多地产股按照破产公司去定价,如果之后的定价逻辑向正常存续的公司回归,这类资产会存在价格重估的投资机会。但风险在于,相当部分的房地产公司是真的会破产。从整个行业来看,房地产行业面临的挑战是房地产市场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是产业发展逻辑的变化,所以行业层面的吸引力不够强。但个股层面看,存在一些治理规范、经营稳健、能做出好产品的地产公司,这些公司很可能可以继续存活下去,甚至占据更多市场份额,也就蕴含着个股层面的投资机会。
医药行业则恰恰相反。医药行业面临的是长期仍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正在持续提升的产业能力。和DeepSeek背后的逻辑相同,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人才红利正在释放,将以更低的生产成本产出更好的服务和产品。这点在高端制造业上已经有所体现,在部分创新领域也正在展现。在过去两三年里,中国医药(600056)公司持续去做海外商业授权,把中国研发的药卖到海外的金额每年都在高速的增长,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国医药行业长期的发展空间很大,中国的产业能力也还在提升,但医药板块在过去三年里出现了持续的压估值的情况,中长期基本面和估值表现背离,可能意味着医药行业蕴含着很好的投资机会。所以我认为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值得去重点关注。
电力设备行业面临着供需双增的格局,需求不错,但问题在于行业的竞争格局不好,很多细分领域中公司竞争比较激烈,只有极少数细分领域形成了寡头竞争格局,所以电力设备行业中的投资机会也是需要甄别的,需求好并不意味着业绩好。有些细分领域有量无利,其实过的比较辛苦。
9. 为什么开年以来港股走势强于A股?
港股市场是资金自由进出的离岸市场,所以最能反映全球资金的流向和偏好。站在宏观角度看,美国大选结果落地,中国政策基调明确,之前市场面对的不确定性或者说风险因素都得到了定价,不确定性的消退有利于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叠加大国博弈的天平更多的向中国倾斜,市场对中国的认知也在变化。这些变化汇总起来,反映到资金流向上,就是港股的率先走强。港股市场是一个可以自由投票的市场,港股走强可以被理解为海外资金对中国的投票结果。
港股市场中,有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定价处于极低的水平,这些公司和美股公司做着相似的业务,但估值定价可能差了一倍都不止,这其中一定存在着部分非理性因素,或者说非基本面因素。当非理性因素逐渐消失,由于港股定价价差较大,就会出现大的修复空间,这并不是基本面层面可以解释的。
后续港股市场可能会从大幅折价,逐渐转向平价,甚至会出现溢价,目前正处于这一过程中,相信港股市场中长期优质股权将会得到更公允的定价。
10. 当下最关注哪些投资机会?
从估值和基本面两个维度考虑,我们关注内需、消费领域的投资机会。从估值上考量,内需方向,尤其是服务消费领域,大部分行业和头部企业的估值处于历史偏低水平,估值层面的约束比较小。考虑到2025年国内经济回暖,物价表现有望从通缩转为温和通胀,我们认为内需消费领域的经营趋势将是趋于改善的。历史极低的估值水平,叠加企业经营的持续改善,意味着内需板块是一个具有性价比的投资机会。部分好的内需板块有望迎来反转趋势,内需板块有望迎来业绩估值双击的机会。我们对内需方向的弹性兑现保持乐观态度。
11. 目前科技股估值已经不便宜了,是否还有投资价值?
逻辑上看,估值越贵,意味着蕴含的波动风险越大。此时做投资可能要考验对行业及产业的认知水平,如果认知水平足够高,投资是可以扛过这些波动的。总的来说,作出明智投资决策的难度趋于加大。
12. 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主观投资有哪些影响?
按我的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成为帮助主观投资实现更好收益的新工具,如何让AI为我所用,如何用好AI这一辅助工具是目前主观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适应的新变化。
利用AI模型做量化投资去战胜并完全替代主观投资,至少在短期看还是有难度的。虽然量化策略在交易层面可能比主观投资有明显优势,但只要人还在市场中,投资就会是一种关乎人心的行为。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基于人类智慧和人性认知等的判断在某些关键时刻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持续具备创造超额收益能力的主观投资者,一定是稀缺的资源,长期也是很难被AI替代的。
(责任编辑:李占锋 HF001)深圳股票配资平台